文化養老調研報告
一.調查目的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養老問題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截至2011年底,威海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49.05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9.3%。據測算,到2015年,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55.9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比例上升至約22%。養老問題的解決需要養老產業的改進,威海市提出了“住在威海”的口號,然而對威海市具體問題的不清楚性,是養老模式的選擇及養老產業的發展巨大障礙。通過調查研究旨在為威海市選擇合理的養老模式,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
二.調查方法
根據小組討論,采取問卷調查及實地走訪的形式進行調查。去不同的地方進行問卷發放,隨機發放問卷并當場收回。聯系養老機構進行實地走訪。
三.調查步驟
(一)問卷調查
1.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的進行需要問卷的配合,問卷設計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問題的選擇中全組人員相互配合,篩選出合適的問題。問卷涉及到被訪者的年齡,收入,理想的養老模式,現實的養老模式以及影響養老機構的因素等問題。
2.問卷發放
(1)問卷發放首先在校園周邊進行,訪問了附近的居民,同時也對學校道路兩邊的在餐館打工者進行了調查。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人員不配合,但也完成了任務。
(2)當在山大宿舍進行問卷發放時,遇到一位曾經做過養老方面問題的老師,他認為我國現在養老的情況不夠理想,與政府的不作為有一定的關系。首先應向新加坡等先進的國家學習先進的經驗,老年人由政府負責養老。同時,實行有償制度,即當子女年滿一定的年齡后,在父母家中用的東西,吃的飯應當給與一定報酬。
(3)在幸福門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收到較多信息。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碰到較多的離退休職工,這些職工基本上都是原來在國有企業就職。
(二)實地走訪
1.高層訪問老教師
這位老師今年已經80多歲,是威海校區的建校元老。老師與妻子在一起生活,已經退休多年,患有腦淤血,生活不能自理,老師的兒女只有一位在威海,其他的在國外,每年只能偶爾回家看老人。這也就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孤獨的狀況。老師退休后,原來會有不少學生及老師去拜訪,但隨著老師年齡的增長關注他的人越來越少,同時老師的妻子說到了現在年齡大了,適合他們的娛樂少了,相對年輕的時候,可以參加一些社區歌唱團以及跳舞的娛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不如原來,也不能跟隨合唱團外出演出。這也是現在高齡老年人面對的一個問題,應加強社區對老年人的關心,不僅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還應加強精神建設,以及心理建設,定期給老年人進行體檢,這些都要求政府給與一定的政策措施。
2.走訪東發老年公寓 東發老年公寓是高區第一所社會福利機構,是一所集居住、餐飲、洗浴、娛樂健身、醫療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養老生活社區。配套設施健全,服務質量優質,居住環境舒適優美。共設計床位780張,分客房、單間、標準間、套房。室內空間設乒乓球室、臺球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室外空間設有活動器械、林蔭座椅、亭廊棚架,配套空間有老年大學、書畫室、會議室、卡拉OK廳,服務空間設有公寓餐廳、醫務中心、閱覽室、公共浴室等多項服務及娛樂設施,既能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又能真正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及老年家庭的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 東發老年公寓是威海較好的養老機構,發展較快。在實地走訪中,我們了解到老年公寓的老年人有部分來自外地。在這里居住的老年人基本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費用。有的老年人是夫妻一起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在喪偶后搬至公寓。有的老年人包下一個房間自己居住,這也反映了老年人在一起生活中容易發生矛盾,在處理老年人的關系中,要注意這一點。其實我們走訪的老年人與校內走訪的老年人有共同點,但是老師卻沒有去養老機構,這個問題引起我們的思考,說明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喜歡居家生活。東發的先進經驗可以在本地的養老機構采用,加強基礎設施以及文化精神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四.調查分析
學校附近調查的的老年人中大部分都能夠獨立的生活居住,基本不依賴兒女。小店打工者他們一部分來自外地,經濟收入較少。對未來的預期較少,但是態度較樂觀,基本不依賴兒女。對于國有企業退休職工,他們的退休收入較高,且現在基本上夫妻兩人生活,以后的養老在經濟上不依賴自己的子女,對未來有較好的預期。他們對養老的要求也較高,有的老年人也為自己看過一定的養老院,他們認為政府辦的養老院不及私人辦的養老院好,也不如一定的村辦的。同時政府的服務以及基礎設施跟不上。
五.調查結果
威海市現在的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主,且養老機構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養老機構中私人養老機構發展較快,政府養老機構發展較緩慢,基礎設施跟不上。同時收入差距影響著養老方式的選擇,收入較高且收入較穩定的人群更容易接受養老機構;A設施建設無法滿足養老產業的發展?粘怖先说膯栴}仍較嚴重,要求社區加強建設,更加關注老人生活。
六.建議
1、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各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事業投入機制。
2、積極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都要興建福利型養老服務中心向居住在社區家庭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社區衛生部門要定期上門為老人體檢,對長期老年病人上門問診、送藥到門。
3、加快老年人文化娛樂、教育健身等基礎設施建設。
4、注重媒體宣傳,營造全社會關心老年人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
5.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模式,進一步完善其功能。在發展社會養老模式的同時,不能忽視居家養老的作用收獲與不足 一.收獲
1.在調查中發現了威海市存在的養老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現在發展的需要。
2.了解到威海市發展養老產業的可能性。
3.基本完成調查的要求,在調查過程中能夠相互協調
二.不足
1.問卷設計存在一定問題,使得分析時考慮的因素不夠周全,容易出現誤差。
2.問卷發放中存在波折,社會經驗不足。
3.在養老院走訪選擇時差別不夠明顯,沒能全面了解養老院存在的問題。
【相關文章】關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情況的調查報告
摘 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重大舉措。該調查報告通過對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情況進行調查后,分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提出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保險;參保意愿;參保能力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以下簡稱"新農保")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繼取消農業稅、實行農業直補、新農合、農村低保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本文在通過對新農保制度進行調查后,試對新農保制度推行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定義界定和數據收集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建立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以保障農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一種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凡年滿 16 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在戶籍所在地自愿參加新農保。新農保政府補貼包括繳費補貼和發放基礎養老金兩部分。各市、縣(市、區) 政府根據當地經濟條件和參保農民實際繳費金額確定繳費補貼金額,每人每年不低于 30 元。2010 年暑假期間,研究小組對全國各省市的 50 名農民進行了調查。調查以匿名填寫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數據的收集整理采用了SPSS統計軟件和相關的統計學知識,從技術層次上保證了樣本數據的信度。為了彌補抽樣調查的不足,我們還分別對部分農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個案訪談。
二、樣本的基本情況
根據研究的需要,選取了問卷中對農民的 500 份調查問卷作為研究的樣本。樣本中男性 300 人,占 60%,女性 200 人,占40%;年齡結構以中老年為主,20-40 歲 130人,占 26%,41-60 歲 270 人,占 54%,60 歲以上 100 人,占 20%;學歷以初中以下文化層次居多,小學以下 210 人,占 42%,初中170 人,占 34%,高中及中專 50 人,占 10%,大專及其以上60人,占12%;所在村為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試點的頻數為 30,占60%,所在村不是新農保試點的頻數為 19,占 38%,一人未選,占 2%
三、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觀念陳舊,家庭養老仍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調查顯示,選擇子女供養作為 60 歲以上老人生活來源的有 410 人,占 82.00%;選擇老人勞動收入和老人養老儲蓄的均占40.00%;然而選擇農村養老保險作為老人生活來源的僅占 22.00%。說明廣大農民仍不同程度的束縛于養兒防老的舊觀念中,對農村養老保險還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顧慮。
(二)農民對養老保險有很大的訴求調查顯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為 290 人,占 58.00%,參加商業保險的占4.00%,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占 4.00%,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占 6.00%,選擇其它的占38.00%。雖然目前社會養老保險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有超過一半的農民對社會養老保有較大的訴求。
(三)農民個人繳費能力有限,參保能力不足
調查顯示,40.00%的農民每人每年能夠承受的養老保險費為100元,32.00%的為200 元,500 元以上僅為 6.00%。說明農民的個人繳費能力較低,有參加養老保險的訴求但是個人的參保能力不足。
四、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民對養老保險制度不夠了解,對保障能力缺乏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當被問及有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問題時, 8.00%的農民表示沒有聽說過,72.00%的農民不太了解,與了解和非常了解的18.00%和2.00%形成鮮明的對比。農民自身對社會養老保險認知不夠,其社會保險意識尚未真正形成。不少農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不愿意把資金投入到未來的養老消費當中。由此可見,信息是否對稱已影響到農民參加新型農保的信心進而間接影響到農民是否參保的行為。
(二)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農民的思想觀念對新農保認識不足,傳統的"養兒防老,家庭養老"的思想在農民心里根深蒂固,認為依靠家庭和土地來養老最安全、可靠,還沒有認識到新農保的好處。
(三)政府財力投入不足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明確了三方主體的出資責任,理應提升農民參加新農保的信心, 但在地方財力有限、支出壓力很大且剛性較強的情況下,農民往往擔心政府財力能否保證持續投入,確保農民享受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好處,進而擔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能否成功實施。
五、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加大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要發揮宣傳導向作用,引導農民主動參保,要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有效性強的政策宣傳工作。
(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參保能力未來的養老保障對于收入較低的農民來說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因為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農民考慮第一位的是子女教育、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即使他們愿意參加,但有可能沒有參與能力而無法參加。我們從調查中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為此,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將有助于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程度。
(三)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自身的建設和完善堅持參與方式靈活性,繳費標準多樣性的原則。由于農村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繳費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創新社會養老保險繳納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土地換養老保險,以實物繳納保險費用等方式,使每年對農民的補貼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結合,以此為支點,推動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