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揚中華美德,孝身邊父母!
首先我請問在座的各位同學,當你坐在寬敞的教室里聆聽老師講課時,當你坐在豐盛的餐桌前吃著美味的飯菜時,當你住在溫馨的房間享受美夢時,你可曾想到這一切的幸福都來自于父母?你可曾想到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你是否想過該怎樣來回報他們呢?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講究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但長期以來,這一傳統美德卻被許多人漠視。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的抽樣調查顯示:有近50%的學生記不清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在當今社會中還有一些人當父母年老力衰時就嫌棄他們,視父母為累贅。將父母趕出家門,讓他們流落街頭.淪為乞丐;蛟S你不相信,但我們的身邊,確確實實存在這樣的現象!我的一個遠房親戚80多歲了,因患有老年癡呆癥,被他的孩子趕到豬圈里生活半年,直到政府干預才把老人送到康復醫院。同學們,聽到這樣的負面新聞,你氣憤嗎?羔羊尚知跪乳,烏鴉亦知反哺。試想一下,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的人,還能指望愛其他人嗎?所以大力宣傳孝道文化,發揚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僅是建立和諧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著名臺灣女作家龍應臺說過: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孝道文化便是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在這些黏合劑中有你、有我、也有他……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美德少年的故事。他就是包湘涵,2017年寧波市的“十佳美德”少年。主辦方給他的獲選評語是:他擁有一顆難能可貴的孝心。他的媽媽是一位盲人,作為媽媽的“小眼睛”,他總會扶著媽媽到外面走走,把學校里面聽來的小故事告訴媽媽,用自己稚嫩的聲音為媽媽描繪這個美麗的世界;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CD帶,8歲的他利用雙休日在街頭整整找了6小時;他早早地學會了做飯,學會了如何照顧媽媽……用自己的一雙小手為家庭撐起了整個天地。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過“孝”的宏愿,希望長大后能讓父母過上更好的日子,讓父母享清福?墒,大家是否計算過,在我們成長的旅途中,我們讓母親流過多少淚,讓父親生過多少氣呢?時間在無情地流逝,父母終究會一天天老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同學們,讓我們孝敬父母、傳承美德,一生一世牢記父母的恩情吧!讓我們攜起手來,讓中華美德代代相傳!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