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胃氣滯證: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噯氣頻作,胸悶不舒。舌苔薄白,脈弦。
(二)肝胃郁熱證:胃脘饑嘈不適或灼痛,心煩易怒,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脈
。
(三)脾胃濕熱證: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黃,惡心欲嘔。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四)脾胃氣虛證: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后明顯,飲食不慎后易加重或發作,納呆,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印,苔薄白,脈沉弱。
(五)脾胃虛寒證: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六)胃陰不足證: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七)胃絡瘀阻證: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拒按,黑便,面黃暗滯。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臨床上各癥狀要與證候相結合。
(一)胃脘疼痛
1.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出現疼痛加劇,伴嘔吐、寒熱,或出現厥脫先兆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師,采取應急處理措施。
2.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給予精神安慰;伴有嘔吐或便血時立即報告醫師,指導患者暫禁飲食,避免活動及精神緊張。
3.根據證型,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護,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煙酒。
4.調攝精神,指導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轉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等。
5.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樞、氣海等。
7.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交感、神門、肝膽、內分泌等穴位。
8.遵醫囑艾灸,取穴: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等。
9.遵醫囑藥熨,脾胃虛寒者可用中藥熱奄包熱熨胃脘部。
10.遵醫囑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醫囑TDP電磁波治療,取穴:中脘、天樞、關元、中極等。
(二)胃脘脹滿
1.觀察脹滿的部位、性質、程度、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
2.鼓勵患者飯后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
3.根據食滯輕重控制飲食,避免進食過飽。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郁怒、悲傷等情志刺激。
5.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脾俞、胃俞、腎俞、天樞、神闕、中脘、關元等。
6.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合谷。
7.遵醫囑艾灸,取穴:神闕、中脘、下脘、建里、天樞等。
8.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
(三)噯氣、反酸
1.觀察噯氣、反酸的頻率、程度、伴隨癥狀及與飲食的關系。
2.指導患者飯后不宜立即平臥,發作時宜取坐位,可飲用溫開水;若空腹時出現,應立即進食以緩解不適。
3.忌生冷飲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煙酒。
4.指導患者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避免惱怒、抑郁。
5.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內關。
6.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內關等。
7.遵醫囑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闕等。
8.遵醫囑低頻脈沖電治療,取穴:取中脘、內關、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納呆
1.觀察患者飲食狀況、口腔氣味、口中感覺、伴隨癥狀及舌質舌苔的變化,保持口腔清潔。
2.定期測量體重,監測有關營養指標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宜進高熱量、高優質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內關、豐隆、合谷、中脘、陽陵泉等。
5.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肝、小腸、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2.藥熨法:溫度保持在60~70℃,不宜過高,以免灼傷(詳見附錄2)。
3.穴位注射(詳見附錄2)。
4.艾灸(詳見附錄2)。
5.耳穴貼壓(耳穴埋豆)(詳見附錄2)。
6.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7.拔火罐(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
2.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運動,保證睡眠。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
3.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制定推薦食譜,改變以往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4.指導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二)飲食指導
飲食以質軟、少渣、易消化、定時進食、少量、多餐為原則;宜細嚼、慢咽,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過咸、過酸、生冷之品,戒煙酒、濃茶、咖啡。
1.肝胃氣滯證:進食疏肝理氣的食物,如香櫞、佛手、山楂、桃仁、山藥、
蘿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氣機的食物,如豆類、紅薯、南瓜等。食療方:金桔山藥粟米粥等。
2.肝胃郁熱證:進食疏肝清熱的食物,如梔子、杏仁、薏苡仁、蓮子、菊花等。食療方:菊花飲等。
3.脾胃濕熱證:進食清熱除濕的食物,如荸薺、百合、馬齒莧、赤小豆等。食療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氣虛證:進食補中健胃的食物,如雞蛋、瘦豬肉、羊肉、大棗、桂圓、白扁豆、山藥、茯苓。食療方:蓮子山藥粥等。
5.脾胃虛寒證:進食溫中健脾的食物,如豬肚、魚肉、羊肉、雞肉、桂圓、大棗、蓮子、生姜等。食療方:桂圓糯米粥等。
6.胃陰不足證:進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蛋類、蓮子、山藥、白扁豆、百合、大棗、薏苡仁、枸杞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酒類等助火之品。食療方: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枸杞薏米粥等。
7.胃絡瘀阻證:進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大棗、赤小豆、生姜等。忌粗糙、堅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食療方:大棗赤豆蓮藕粥等。
(三)情志調理
1.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指導其保持樂觀情緒。
2.針對患者憂思惱怒、恐懼緊張等不良情志,指導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療法,轉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針對患者焦慮或抑郁的情緒變化,可采用暗示療法或順情從欲法。
3.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勵病友間多溝通交流疾病防治經驗,提高認識,增強治療信心。
篇二: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醫護理方案
2015年8月20日
主講人:張燕
地 點:內二科辦公室
參加人員: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胃氣滯證: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噯氣頻作,胸悶不舒。舌苔薄白,脈弦。
(二)肝胃郁熱證:胃脘饑嘈不適或灼痛,心煩易怒,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三)脾胃濕熱證: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黃,惡心欲嘔。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四)脾胃氣虛證: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后明顯,飲食不慎后易加重或發作,納呆,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印,苔薄白,脈沉弱。
(五)脾胃虛寒證: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六)胃陰不足證: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七)胃絡瘀阻證: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拒按,黑便,面黃暗滯。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1
臨床上各癥狀要與證候相結合。
(一)胃脘疼痛
1.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出現疼痛加劇,伴嘔吐、寒熱,或出現厥脫先兆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師,采取應急處理措施。
2.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給予精神安慰;伴有嘔吐或便血時立即報告醫師,指導患者暫禁飲食,避免活動及精神緊張。
3.根據證型,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護,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煙酒。
4.調攝精神,指導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轉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等。
5.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樞、氣海等。
7.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交感、神門、肝膽、內分泌等穴位。
8.遵醫囑艾灸,取穴: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等。
9.遵醫囑藥熨,脾胃虛寒者可用中藥熱奄包熱熨胃脘部。
10.遵醫囑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醫囑TDP電磁波治療,取穴:中脘、天樞、關元、中極等。
(二)胃脘脹滿
1.觀察脹滿的部位、性質、程度、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
2.鼓勵患者飯后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
3.根據食滯輕重控制飲食,避免進食過飽。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郁怒、悲傷等情志刺激。
2
5.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脾俞、胃俞、腎俞、天樞、神闕、中脘、關元等。
6.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合谷。
7.遵醫囑艾灸,取穴:神闕、中脘、下脘、建里、天樞等。
8.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
(三)噯氣、反酸
1.觀察噯氣、反酸的頻率、程度、伴隨癥狀及與飲食的關系。
2.指導患者飯后不宜立即平臥,發作時宜取坐位,可飲用溫開水;若空腹時出現,應立即進食以緩解不適。
3.忌生冷飲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煙酒。
4.指導患者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避免惱怒、抑郁。
5.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內關。
6.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內關等。
7.遵醫囑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闕等。
8.遵醫囑低頻脈沖電治療,取穴:取中脘、內關、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納呆
1.觀察患者飲食狀況、口腔氣味、口中感覺、伴隨癥狀及舌質舌苔的變化,保持口腔清潔。
2.定期測量體重,監測有關營養指標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宜進高熱量、高優質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內關、豐隆、合谷、中脘、 3
陽陵泉等。
5.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肝、小腸、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2.藥熨法:溫度保持在60~70℃,不宜過高,以免灼傷(詳見附錄2)。
3.穴位注射(詳見附錄2)。
4.艾灸(詳見附錄2)。
5.耳穴貼壓(耳穴埋豆)(詳見附錄2)。
6.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7.拔火罐(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
2.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運動,保證睡眠。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
3.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制定推薦食譜,改變以往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4.指導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 4
衣服。
(二)飲食指導
飲食以質軟、少渣、易消化、定時進食、少量、多餐為原則;宜細嚼、慢咽,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過咸、過酸、生冷之品,戒煙酒、濃茶、咖啡。
1.肝胃氣滯證:進食疏肝理氣的食物,如香櫞、佛手、山楂、桃仁、山藥、蘿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氣機的食物,如豆類、紅薯、南瓜等。食療方:金桔山藥粟米粥等。
2.肝胃郁熱證:進食疏肝清熱的食物,如梔子、杏仁、薏苡仁、蓮子、菊花等。食療方:菊花飲等。
3.脾胃濕熱證:進食清熱除濕的食物,如荸薺、百合、馬齒莧、赤小豆等。食療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氣虛證:進食補中健胃的食物,如雞蛋、瘦豬肉、羊肉、大棗、桂圓、白扁豆、山藥、茯苓。食療方:蓮子山藥粥等。
5.脾胃虛寒證:進食溫中健脾的食物,如豬肚、魚肉、羊肉、雞肉、桂圓、大棗、蓮子、生姜等。食療方:桂圓糯米粥等。
6.胃陰不足證:進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蛋類、蓮子、山藥、白扁豆、百合、大棗、薏苡仁、枸杞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酒類等助火之品。食療方: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枸杞薏米粥等。
7.胃絡瘀阻證:進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大棗、赤小豆、生姜等。忌粗糙、堅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食療方:大棗赤豆蓮藕粥等。
(三)情志調理
1.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指導其保持樂觀 5
篇三: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胃氣滯證: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噯氣頻作,胸
悶不舒。舌苔薄白,脈弦。
(二)肝胃郁熱證:胃脘饑嘈不適或灼痛,心煩易怒,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質
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三)脾胃濕熱證: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黃,惡心欲嘔。舌質
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四)脾胃氣虛證: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后明顯,飲食不慎后易加重或發作,納呆,疲倦
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印,苔薄白,脈沉弱。
(五)脾胃虛寒證: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
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六)胃陰不足證: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
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七)胃絡瘀阻證: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拒按,黑便,面黃暗滯。舌質暗紅或有瘀點、
瘀斑,脈弦澀。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臨床上各癥狀要與證候相結合。
(一)胃脘疼痛
1.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出現疼痛加劇,伴嘔吐、
寒熱,或出現厥脫先兆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師,采取應急處理措施。
2.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給予精神安慰;伴有嘔吐或便血時立即報告醫師,指導患者暫禁飲
食,避免活動及精神緊張。
3.根據證型,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護,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煙酒。
4.調攝精神,指導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轉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等。
5.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樞、氣海等。
7.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交感、神門、肝膽、內分泌等
穴位。
8.遵醫囑艾灸,取穴: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等。
9.遵醫囑藥熨,脾胃虛寒者可用中藥熱奄包熱熨胃脘部。
10.遵醫囑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醫囑TDP電磁波治療,取穴:中脘、天樞、關元、中極等。
(二)胃脘脹滿
1.觀察脹滿的部位、性質、程度、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
2.鼓勵患者飯后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
3.根據食滯輕重控制飲食,避免進食過飽。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郁怒、悲傷等情志刺激。
5.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脾俞、胃俞、腎俞、天樞、神闕、中脘、關元等。
6.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合谷。
7.遵醫囑艾灸,取穴:神闕、中脘、下脘、建里、天樞等。
8.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
(三)噯氣、反酸
1.觀察噯氣、反酸的頻率、程度、伴隨癥狀及與飲食的關系。
2.指導患者飯后不宜立即平臥,發作時宜取坐位,可飲用溫開水;若空腹時出現,應立即進食
以緩解不適。
3.忌生冷飲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煙酒。
4.指導患者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避免惱怒、抑郁。
5.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內關。
6.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內關等。
7.遵醫囑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闕等。
8.遵醫囑低頻脈沖電治療,取穴:取中脘、內關、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納呆
1.觀察患者飲食狀況、口腔氣味、口中感覺、伴隨癥狀及舌質舌苔的變化,保持口腔清潔。
2.定期測量體重,監測有關營養指標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宜進高熱量、高優質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忌肥甘厚味、煎
炸之品。
4.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內關、豐隆、合谷、中脘、陽陵泉等。
5.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肝、小腸、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2.藥熨法:溫度保持在60~70℃,不宜過高,以免灼傷(詳見附錄2)。
3.穴位注射(詳見附錄2)。
4.艾灸(詳見附錄2)。
5.耳穴貼壓(耳穴埋豆)(詳見附錄2)。
6.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7.拔火罐(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
2.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運動,保證睡眠。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
3.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制定推薦食譜,改變以往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4.指導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二)飲食指導
飲食以質軟、少渣、易消化、定時進食、少量、多餐為原則;宜細嚼、慢咽,減少對胃粘膜的
刺激;忌食辛辣、肥甘、過咸、過酸、生冷之品,戒煙酒、濃茶、咖啡。
1.肝胃氣滯證:進食疏肝理氣的食物,如香櫞、佛手、山楂、桃仁、山藥、蘿卜、生姜等。忌
食壅阻氣機的食物,如豆類、紅薯、南瓜等。食療方:金桔山藥粟米粥等。
2.肝胃郁熱證:進食疏肝清熱的食物,如梔子、杏仁、薏苡仁、蓮子、菊花等。食療方:菊花
飲等。
3.脾胃濕熱證:進食清熱除濕的食物,如荸薺、百合、馬齒莧、赤小豆等。食療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氣虛證:進食補中健胃的食物,如雞蛋、瘦豬肉、羊肉、大棗、桂圓、白扁豆、山
藥、茯苓。食療方:蓮子山藥粥等。
5.脾胃虛寒證:進食溫中健脾的食物,如豬肚、魚肉、羊肉、雞肉、桂圓、大棗、蓮子、生
姜等。食療方:桂圓糯米粥等。
6.胃陰不足證:進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蛋類、蓮子、山藥、白扁豆、百合、大棗、薏苡仁、
枸杞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酒類等助火之品。食療方: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枸杞薏米
粥等。
7.胃絡瘀阻證:進食活血祛瘀食物,如桃仁、山楂、大棗、赤小豆、生姜等。忌粗糙、
堅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食療方:大棗赤豆蓮藕粥等。
(三)情志調理
1.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指導其保持樂觀情緒。
2.針對患者憂思惱怒、恐懼緊張等不良情志,指導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療法,轉移其注意力,淡
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針對患者焦慮或抑郁的情緒變化,可采用暗示療法或順情從欲法。
3.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勵病友間多溝通交流疾病防治經驗,提高認識,增強治療信心。
5.指導患者和家屬了解本病的性質,掌握控制疼痛的簡單方法,減輕身體痛苦和精神壓力。
五、護理難點
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難以糾正
解決思路:
1.利用多種形式向患者介紹食療及養生方法,鼓勵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進行電話回訪及門診復查,篩查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干預。
3.對目標人群進行定期追蹤、隨訪和效果評價。
六、護理效果評價
附:胃脘痛(慢性胃炎)中醫護理效果評價表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醫護理效果評價表
醫院: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ID: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證候診斷:肝胃氣滯證□ 肝胃郁熱證□ 脾胃濕熱證□ 脾胃氣虛證□ 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 胃絡瘀阻證□ 其他:
48